文章评分
次,平均分 :
公孙龙(公元前320年-公元前250年),字子秉,赵国邯郸(今属河北)人。属“名家”。
名家显于战国中后,倡“正名实”,即“正彼此之是非,使名实相符”。善辩,以语言逻辑与分析见长,故又称“辩者”,西汉时改称“名家”。公孙龙曾为平原君门客,著《公孙龙子》,西汉时有14篇,北宋时失8篇,余6篇,共一卷。
其《白马非马论》:“白马为非马者,言白所以名色,言马所以名形也。色非形,形非色也。夫言色则形不当与,言形则色不宜从;今合以为物,非也。如求白马於中,无有,而有骊色之马;然不可以应有白马也。不可以应有白马,则所求之马亡矣;亡则白马竟非马。”可见其重语言的逻辑范畴与分析。与其齐名的另一名家是惠施(惠子)。
公孙龙的哲学思想,《淮南子》说,公孙龙"别同异,离坚白"。
他与惠施的"合同异"说正相反,完全脱离感性认识,只强调概念的逻辑分析,具有十分浓厚的形而上学特色。但在逻辑学上,他的贡献是值得重视的。
1、神乎!是之谓离焉。离也者,天下故独而正。——公孙龙
2、物莫非指,而指非指。——公孙龙
3、无白得坚,其举也。——公孙龙
4、得其白,得其坚,见与不见离。不见离一。一不相盈,故离离也者,藏也。——公孙龙
5、见侮而不斗,辱也。——《公孙龙子》
6、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形非命形也。——公孙龙
7、以马之有色为非马,天下非有无色之马也!——公孙龙
8、是相与以不相与为名,未可。——公孙龙
9、马固有色,故有白马。使马无色,有马如已耳,安取白马?——公孙龙
除特别注明外,本站所有文章均为书非借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来自https://www.shufeijie.net/7543.html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