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中国史》一卷共六本,被中信出版社引进以来,引起了读书界很大的关注,在市场收到了很大的热捧。这本书虽然中文版问世很短,但却积赚了良好的口碑。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读外国人写的中国历史,一直成为中国人所乐意于做的事情。大概是因为我们会乐于从外国人的视角,重新与认识我们的过往吧?
凭我们以往的阅读经验,外国人所著的中国历史有着与我们的通常历史不一样的触发点与表述方式,这些舶来的历史,对事件的再现鞭辟入里,直达核心,抓住要害,加以提拎,且西方历史的叙述注重细节性,注重从个体的视角来再现历史。从西方人拍摄的历史纪录片里也可以看出,同样是表现二战的纪录片,我们中国人拍的片子,是只有笼统概括,没有细部交待,而西方人拍摄的纪录片,往往从敌对双方的士兵角度,来展现整个战争的对立状况,有了视角的存在,西方历史往往很给人以真切感。
《哈佛中国史》的开篇是从“秦与汉”开始的。整本书看起来也不算太长,全书文字也不过二百六十多页,以此来回溯中国历史上的“最早的两个朝代”,只能说整本书的风格是钩玄稽要,列举重点,加以点染,在极精简化的文字中,表述出两个时代的最本质的走向与大势。
全书之所以把秦之前的历史推向背景,是因为这部书的体例是意图解释中华帝国的前世今生,而秦的统一中国,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所谓帝国时代。秦的时代,与之前的春秋战国时代有着不一样的特质。因此,这套丛书从秦开始对中国历史的陈述,实际是迎合了本书所确定的总主题:“哈佛帝制中国史书系”,这也就确定了本书不是一部纯粹的面面俱到的中国通史类著作,而是倾向于从“帝制角度”对中国历史进行特色专攻的专史。
西方人历史书给我们的好奇还在于,西方历史著者为了便于让他的受众群体能够了解异域历史,往往从地理入手,来点染历史的风云走向。在本书中,我们看到,作者是从“帝国版图”开篇来展开作者对中国历史的叙述的,而把地理背景“三下五除二”地交待清楚之后,一团乱麻似的历史,也就很自然地桥归桥,路归路了。
我们在书中看到,本来在我们的中国史书中总是异常复杂的秦国统一七国史,在作者的地理位置图的清晰界定下,立刻化繁为简,一目了然。正如作者所说,他对中国地理区域的划分,“为我们提供了公元前5世纪战国时代的地理背景。”西部,构成了秦国的核心区域。而在黄河流域的东端,则是齐国。作者以一条黄河为线,把西与东端的两个强国确定下来,然后中间罗列着由“三家分晋”之后形成的韩、魏、赵三国,而南方的长江流域,则横亘着巨大的楚国。齐国的北边还有一个燕国。作者就这么寥寥几笔即把七国的方位与由这种方位决定的合纵连横终至一枝独大、归并于秦的历史走向,给予了清晰易辨的交待,之后,作者在阐述秦国统一中国的史实复述中,便沿袭着这样的脉络不断地描深而已,使得秦的统一史简洁明了。
而实际上,作者并无多大的兴趣,去重复秦的统一历史的细部描述,作者把更多的考量放在了秦汉帝国的来龙去脉的最核心的关系问题上。这个核心问题,可以用三个问号来概括:秦为什么能够在七雄争霸中胜出?秦为什么二世而亡?汉为什么国祚延长?作者的回答的确很有启发性。在回答秦为什么统一中国时,作者认为秦依靠的是两个方面的发展:一是商鞅变法,实施了全民兵役制,强化了秦国的武力征服力量。二是范睢改革,推行皇帝极权,而且他还是第一位提倡秦国进行扩张的政治家。凭着这两点,秦国拥有了强大的军事力量与统治手腕,横扫六合,统一了中国(P39)。
书中的其它章回都在用不同的角度来讲述秦的短与汉之长背后的经济、社会、文化原因,每一个插片拼装的答案,都回应着全书的核心脉络主线。这一叙述结构,使得全书更像是一篇高踞于史实之上的历史论文,提纲挈领地把握住了秦汉时代的精神内核,而作者提出的一些简明的判断撑起了那个时代的基础骨架,从而使全书呈现出一种奇观:以如此之少的文字,却把握住了时代的命脉与精髓,这就是这本哈佛史开篇之作给我们中国读者的惊艳之处吧。
除特别注明外,本站所有文章均为书非借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来自https://www.shufeijie.net/2123.html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