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谈论事物,讲究一个“品”,如品鉴,品酒,品茶。这“品”还不止于评价,它更带有一种意味深长的感觉,要我们品出感情,品出深度,品出个意境来。当我们说要品某些人或事时,都要坐下来,沏上一壶好茶,又或煮上几壶热酒,闭上眼睛,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这个中滋味。
在评论历史人物这方面,我国人对此似乎有着极大的热情。上至八十老人,下至十岁孩童,仿佛每个人对历史人物都有那么几分了解,他们可以随便对一个人评头论足,指手画脚,好像他们对那些历史人物的了解程度就如他们的亲戚、邻居一样。也许,中国人对历史人物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结吧。
我想这恐怕和我国流传下来的戏剧、小说深入人心有很大关系。而这又离不开这些戏剧小说刻画人物的方式。我国的戏剧、小说刻画人物形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十分脸谱化,非好即坏,让人一眼就能分辨出来,印象深刻。这种脸谱化的善恶二元论在我国人们之中非常流行,这种判断方式缺点和优点都非常明显,缺点就是不全面,容易忽视人的某些特质,优点就是简单,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有了“简单”这么一个一白遮百丑的优点之后,这种判断方法就很快在人们中间普及了。而正因为简单,说的人爱说,听的人也容易接受,于是,每个历史人物在人们心中都被放在了天秤的两端:一边是好人,一边是恶人。
而英雄更是值得“品”的。尤其是在这种二元论在人们心中扎根的时代下,客观评价一个人物的功过是非,品味他的心路历程,将我们代入到他的经历中,更全面、更完整地了解、认识、评价一个人物是尤为重要的。我们有人物传记、人物故事,但就是没有人物鉴赏,殊不知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最有鉴赏价值的。品酒,品茶,品画,品时,何如品人?
易中天老师是武汉大学文学硕士,专业方向是研究古代文学,师从于著名魏晋南北朝文学及唐宋诗词专家胡国瑞。有些人拿易中天的专业来质疑他的文章专业程度和可信度,认为中文系的研究文学尚可,写历史终归是不行的。但我认为这也过分强调了大学四年以及研究生专业的重要程度,以及忽视了日常生活中知识的积累和自我学习的重要程度,所谓英雄不问出处,从易中天出版的一系列书籍来看,他在历史方面还是很有造诣的。我认为,易中天的文学专业在他写文章时给了文章另一种生命,他用写散文的方式写历史,用讲故事的方式和你面对面聊天,这是一种美。
你要说这本《品人录》是历史家言,还是小说家言,这确实既非历史家言,也非小说家言,因为每一史实,都有史料为据,没有一件事是编造的,而且所据之史,也多为正史,很少用野史的材料,以免唐突古人,因此不是小说家言。不过,史家重在记,此书重在品,每一篇都是人物的品评,不是人物传记,对于人物的心理,亦多推测,因此又不是历史家言。总之,品人不是记人,对于这些大家都很熟悉的人物,相信我们也不会仅仅满足于记述和描写。
项羽、曹操、武则天、海瑞、雍正,他们无疑都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最优秀的人物之一,他们的业绩不可磨灭,他们的形象光彩照人,他们的故事世代传说,他们的魅力至今犹存。然而,他们又无一例外地都是悲剧性人物。这五个人究竟哪一个有好运气或者或好结局呢?不是身败,就是名裂,不是生前受打击,就是死后背骂名,没有一个功德圆满。就连与他们有关的一些人,比如韩信、允禗,也都没有好下场。
不可否认,悲剧结局的造成,与他们的性格和为人不无关系。项羽失之头脑简单,曹操失之奸诈狡猾,武则天失之手段狠毒,海瑞失之迂阔偏执,雍正失之猜忌刻薄。但这些正是我们要品评这些人物的目的,我们既要发现他们的价值,又要避免他们的错误。为古人正名,就是为今人正名。只有客观评价古人的功过得失,今人才有一种激励去为自己正名,因为他们知道只要自己在身前活的端正,那就不必担心自己的身后名。
品,不光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价值。
除特别注明外,本站所有文章均为书非借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来自https://www.shufeijie.net/1659.html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