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西方历史,绕不开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君士坦丁为巩固政权,推基督教为国教,之后教廷与政廷时而倚靠时而对峙,共同书写了漫长的历史篇章。阿拉伯更是在宗教的旗帜下南征北战建立帝国,即使帝国衰亡,文化早已渗入,政教合一的原则延续至今。
这就是文明的走向。
在这浪潮激荡的岁月,中华文明一方面与世界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联系,并将佛教中国化为禅宗,另方面则按照自身的趋势走向巅峰。灿烂辉煌的唐宋,正是世界文明圈的时代。
然而宗教在中华历史上一直没有太高的地位,三大之一的佛教也只是在被中国化了之后,才在中华大地上勉强有了一席之地。
被中国化的原因是,佛教与中华传统,尤其是儒家伦理冲突,在人人平等的西方极乐世界,并没有给皇帝安排特殊的地位,让天子情何以堪?
因此中国化的方向就是儒学化,儒学化的佛教就是禅宗。隋唐起科举制度的出现,一改以往士族垄断政坛的局面,为寒门庶族的崛起提供了机会。寒门也可以做官,正如文盲也可以成佛,众生平等的观念使禅宗和庶族一起挑战传统的血统观念和门第观念,两者惺惺相惜。与此同时,士大夫和知识界的心境开始变得平和,思想和文化也开始倾向于内省。
禅宗最大的正面意义,是丰富了中华智慧宝库。他们的理念提供了一种看待问题的新方法和新视角,即不要执着,不要拘泥。其次,禅宗让我们明白了智慧与知识的区别,知识属于社会,智慧属于个人,知识可以接受,智慧只能启迪。最后,通过禅宗的发展,我们民族从此建立了一种对待外来文化的模式:以我为主,洋为中用。任何外来文化进入中国,都必须中国化。
可惜,我们在接受佛教文化的过程中,并没有重视和传承其中的逻辑学和认识论,于是连同其背后的科学精神都被拒之门外。流传下来的禅宗故事中,更多的都是抖机灵,文字游戏,耍嘴皮子,而非对智慧的爱。
除特别注明外,本站所有文章均为书非借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来自https://www.shufeijie.net/1587.html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