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前 (2022-05-24)  读书笔记 |   抢沙发  207 
文章评分 0 次,平均分 0.0

《摩天楼》读后感:摩天楼就是现实浓缩的世界

J.G.巴拉德,英国著名作家。

出生于上海租界,珍珠港事变后,被日军羁押在龙华集中营;1946年,他和父母返回英国。

巴拉德在剑桥修读医学两年,做过广告文员、搬运工和百科全书推销员,后参加英国皇家空军。巴拉德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参与科学杂志编辑,开始发表短篇小说,成为英国六十年代科幻小说新浪潮运动的代表作家,有“科幻小说之王”的美誉,被奉为“赛博朋克”(Cyberpunk)文学导师。他一生出版长篇小说二十余部,作品被苏珊·桑塔格誉为“当代小说中最具智慧的声音”。

代表作有《撞车》、《太阳帝国》、《摩天楼》等。自传体小说《太阳帝国》曾入围布克奖,获卫报小说奖和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由著名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于1987年搬上银幕,克里斯蒂安·贝尔扮演小主人公;《撞车》由加拿大导演大卫·柯南伯格改编成电影,斩获1996年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

读《摩天楼》时会联想到《北京折叠》空间层次对应社会阶层的隐喻,又想到余华《第七日》里把社会万象包罗在一个时空环境下集中呈现,阅读的畅快感就像看北野武的《东京圣战》和英剧《黑镜》。暴力美学里最残忍也最好看的就是人性和欲望啊……

作者总结的很好:摩天楼生活的全部,便是围绕着三大执念:安全、食物、性。

摩天楼的败落本身就是世界的一个范本。

我一开始并不理解为什么在这样分明没有“饱暖”的环境下还能“思淫欲”。

我尝试去理解是不是男性潜在欲望都是俘获女人妻妾成群?

两个女人同在一张床上侍奉他,还能和平共处,是不是能让男性最有成就感的终极归宿?

当他们除去西装领带赤裸裸的在大楼里谋生存,散发着强烈的体味,他们的肉体和心灵却在追求回归童年的抚慰。

我喜欢这句:他跌跌撞撞走过楼顶,迎向自己的一个个新的母亲。

他把有乳房的女性都看成母亲。他的心智弱化成一个需要被安抚的孩子,最底层代码是不堪一击。明知已是loser,但让他们假装自己还有力量的可能就是女人的存在和仰赖了。

想起某人说,无肉戏不成书。尤其体现人性和欲望的主题里。

摩天楼本是为逃避一切人际关系建造,但它终究不是孤岛。不可避免的产生人际联系,从而异化出阶级与阶级,男人与女人,人与人,人与动物的终极矛盾。

如果我住进这栋摩天楼,是不是也想住顶层?

但如果发生异动,我想我大概会像《东京圣战》里最胆小的自杀者,选择弃屋逃离。

“读虚构的益处是替你活了好几辈子,你可以在书中找到你在平行世界里的可能。”

 

除特别注明外,本站所有文章均为书非借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来自http://www.shufeijie.net/913.html

关于

发表评论

表情 格式

暂无评论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