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质量地陪伴孩子》作者是(法)卡特琳娜·盖冈,知名法国儿科医生,任职英法医院三十年,在触摸疗法和非暴力沟通领域造诣颇深,是当今世界低幼儿童教育方面的标杆性专家。她以大量讲座、工作坊,培训医生、心理学家、教育工作者、助产士等,使他们能更好地“陪伴和支持儿童家长”。
天底下没有谁能说自己的教养法则就是正确的,人们说“陪伴是再长情不过的告白”,然而什么才是高质量的、有助亲子共同成长的陪伴呢?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仍然是许多年轻家长并未真正认识到的。
孩子的情感教育被忽视甚至遭受到伤害,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传统的恶习,比如棍棒下出孝子等陈腐观念;二是孩子处于弱势,和家长存在不对等的关系,得不到足够的尊重;三是情感是否健康无法衡量,考试也考不到。因此使得这一问题长期得不到家长们的重视。
作者向家长和教育者们大声疾呼:停止对孩子的暴力伤害,因为这关乎孩子一生的幸福!
这是因为和智力一样,孩子有关情感部分的大脑也正处在发育期。“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仅仅是考试成绩,也包含孩子的身心健康。作者用大量篇幅阐述了儿童期大脑发育的过程,并一再强调,儿童期所受到的情感伤害会影响大脑情感机能的发育,而且这种伤害有的是不可逆的,会伴随孩子一生,让孩子永远没有安全感。
作者还让成年人试着回忆自己童年的感受,通过自己的遭遇,从而意识到哪些行为对儿童是一种伤害,避免同样的悲剧重演。其实回忆自己童年的同时,也不防去文学大家的作品里找找,看看敏锐的文学家是如何描述亲子关系的。比如张爱玲的《造人》,用她特有的敏锐,向我们深刻描述了孩子和成人的关系:孩子有“天使的眼睛”,能够看透父母;而父母“被迫处于神的地位”,又由于天性要繁殖,结果却种下的是“不幸的种子,仇恨的种子”!
相信“造人”的父母们希望给孩子留下的是幸福的感受,而不是仇恨。因此,要给孩子一个可依恋的家!即使孩子吃你的,喝你的,穿你的,也要善待孩子。那么,要像对待邻居或者陌生人一样,有礼貌地对待自家孩子——别大喊大叫;要像对待朋友一样,友好地对待自家的孩子——要倾听不要指责;还要像对待同事一样,尊重自家的孩子——不一定啥事都要听你的。
除特别注明外,本站所有文章均为书非借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来自http://www.shufeijie.net/7549.html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