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文学史上难得一见的将帅词人,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和文学修养注定是与众不同的。他出身在北宋的沦陷区,山东济南,这座汉人的古城,却已是女真人入侵。父亲道:此子便欲名之"弃疾",意在"弃我国家之疾,复我中原山河"。从此,抗金复国的种子一路发展壮大,从未停歇。
辛弃疾的祖父虽不得已的委屈求全,却骨子里散发着去国怀乡、抗金复国的精神品质,读书人的尊严和对宋王朝的眷恋使他们从不忘初衷。辛弃疾考取金朝功名,以此深入敌人内部获取有效资料,志同道合的范邦彦给了他信念与榜样。他们用冉冉升起的星星之火蓄努成为燎原之战。
1161年,21岁的辛弃疾率领区区两千兵马困住了女真皇帝的数十万大军。完颜亮的"百日宣言"因此化为尘埃,辛弃疾的精准眼光和优秀的全局意识初露真容。
有志向的人通常是不甘心寄人篱下的,辛弃疾却是例外。为了延续义军的发展,他投靠到了众多起义军中规模最大、力量最雄厚的耿京所部,"俯首听命以为农夫下"。在"长恨复长恨"的情绪指引下,迅速成长为理性的战斗者,没有独断专行刚愎自用,有傲骨却无傲气。
在金朝怀柔政策的不断推进下,辛弃疾看清局势并准确分析,説服耿京起义军选择归顺南宋。岂料归来时军队已遭叛徒恶手,他愤起直追斩获张国安及从属。回归宋朝的喜悦与旧部分崩析的悲哀并存,辛弃疾后写下诗词追忆往事,回想当年怀揣光复失地的梦想投奔到南宋门下,却从此再也没有回过北方,而他追了一生的梦想,最终却在"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中草草收场。
辛弃疾是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不朽的风景,更是一个传奇。他毕生最大的希望就是被朝廷你跟重用并上阵杀敌,在他留下来的六百多说诗词当中最主要的情绪也都支撑与此。 爱国本来就是与他人无关的事情,也不易外界 评判为标准,这是一种根植于心底深处,最为质朴和珍贵的品质,就算不在当朝所认可,但这样的民族大义,注定不会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抹去,注定可以穿越时间和空间,遇见万千知音。
对辛弃疾而言,为国分忧从来就不是做给他人看的秀场,更不是一场哗众取宠的表演。在“平生志愿百无一酬”的环境下,他始终选择逆流而上,始终保持着坚不可摧的”英雄“情节。
这就是辛弃疾,他是乱世中金戈铁马的骁勇武将,也是红尘里"蓦然回首"的柔情词人。他壮志凌云,即使六十有余,尚豪气干云: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除特别注明外,本站所有文章均为书非借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来自http://www.shufeijie.net/1428.html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