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前 (2022-06-04)  读书笔记 |   抢沙发  77 
文章评分 0 次,平均分 0.0

《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柏杨的焦虑和急迫

丑陋的中国人》,作者中国台湾作家柏杨。该书1985年出版于中国台湾,当年即评为台湾年度畅销书。

该书结集作者的数十篇杂文,主要内容是批判中国人的劣根性。作者以“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将传统文化种种弊端喻之为“酱缸文化”,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滤过性疾病,子孙后辈永远受感染,且持续不断。

酱缸,酱缸蛆,不认错,保守,拒绝进步,这些词都是柏杨给中国人贴上的标签。

开始的时候我是不服气的,甚至看书到一半都不想再读下去了,因为我觉得柏杨就是一个没有足够学术修养的老愤青(捂脸),只知道喷人。但是后来我劝自己应该读下去,没准后边有惊喜呢呀,于是就耐着性子,捏着鼻子,像灌药汤一样地继续往下读。

没想到后边还真是有惊喜。

读的多了就能发现,柏杨运用一些词语其实是有一些故意的夸张成分的,当然有的也能起到幽默的效果。他之所以把中国人的一些共有属性说的让人不忍直视,可能是出于一个读书人想要改变国民性的急迫。就像他自己说的,他是不说国人的优点的,因为你说或者不说,优点都在那里,所以就没必要说。因此单说缺点。(但是我还是觉得柏杨爷爷的学术素养并不是很高呀。。。)

其实柏杨做的事情和鲁迅是一样的。只不过鲁迅通过小说来揭露国民性——因为我觉得鲁迅的杂文更多是和当时的反动分子做论战,而他的小说关注国民性更多一些;而柏杨通过杂文和演讲来一遍一遍地抨击国民性。想一想鲁迅说的中国人分两类,一类是想要做奴隶而不得,一类是做稳了奴隶;这样就觉得柏杨说的也不是那么不中听了。。。

柏杨说的酱缸其实说直白一些就是封建糟粕,当年五四运动所打倒的东西。

但是一种思想控制了一个国家长达几千年,不是通过简单的一场运动就能够推翻的,那些老旧的东西仍然在文化中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这段时间同时读着《丑陋的中国人》和《万历十五年》,感觉在儒家思想这里正好可以借鉴——因为明朝正好是汉族的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也是封建文明高度发达的一个王朝,我甚至觉得如果不是儒家思想和地缘因素的束缚,在明朝就应该可以产生君主立宪制了。

儒家思想在一代代王朝手中沦为了统治的工具,甚至很多解读都已经超出了孔子开始的初衷,后期的儒家我觉得叫儒教更合适一点。又因为地大物博,所以才滋生了国人容易极端自大或极端自卑的情况,这里面的内容实在是涉及很多,这里就不系统地阐述了。

总之,我认为所谓的国民性和文化、历史、地理等因素息息相关,这个我觉得是没办法通过一种或两种办法改变的。

所以也是,无论鲁迅还是柏杨,不管讽刺有多犀利,始终也没有提供一种能够根治这种劣根性的方法。我猜想的一种可能是:这种根治的方法是不存在的。想根治一种文化无异于精卫填海,就像我们平时说的“能改的叫缺点,改不了的叫弱点”。

我们可能只能把问题交给时代,交给历史。让我们的劣根性,让我们的自私,我们的不认错,我们的没见识,在时代的发展中被慢慢消化。让文化的缺陷被文化自身的发展所治愈,这可能是最好的结果了吧。当然这个过程之中也需要知识分子来发出自己的声音,通过发声来促进这个过程的进行。所以,我还是能感受到柏杨身为中国人的那种希望自身民族变好的焦虑和急迫的。

 

除特别注明外,本站所有文章均为书非借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来自http://www.shufeijie.net/1174.html

关于

发表评论

表情 格式

暂无评论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