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顿简介和名言
艾萨克·牛顿(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爵士,英国皇家学会会长,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百科全书式的“全才”,著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光学》。 牛顿在1688年发表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了描述。 这些描述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里物理世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现代工程学的基础。 他通过论证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与他的引力理论间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
艾萨克·牛顿(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爵士,英国皇家学会会长,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百科全书式的“全才”,著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光学》。 牛顿在1688年发表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了描述。 这些描述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里物理世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现代工程学的基础。 他通过论证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与他的引力理论间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
帕拉西奥·巴尔德斯(Armando Palacio Valdés,1853—1938)西班牙作家,文学评论家。 曾在马德里大学攻读法律。后主编《欧洲杂志》。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修女圣苏尔比西奥》《玛尔塔和玛丽娅》,自传体小说《一个小说家的小说》,中篇小说《何塞》《失去的村庄》等。 作品大多揭露教会和贵族的腐朽,颂扬乡村的淳朴生活,描写逼真自然,带有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色彩。 1、把别人的幸福当做自
竺可桢(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浙江大学前校长。 竺可桢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 1、科学永远对抗着迷信以及一切蒙昧无知的思想。——竺可桢 2、近代科学的目标是什么
童第周(T.C.Tung,1902年5月28日~1979年3月30日),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生物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奠基人,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奠基人,生物科学研究的杰出领导者,开创了中国“克隆”技术之先河,被誉为“中国克隆之父”。 童第周、叶毓芬二人被誉为中国生物学界的“居里夫妇”。 1、科学世界是无穷的领域,人们应当勇敢去探索。——童第周 2、应该记住:我们的
赵树理(1906年9月24日—1970年9月23日),原名赵树礼,山西晋城市沁水县尉迟村人,现代小说家、人民艺术家,山药蛋派创始人。 他的小说多以华北农村为背景,反映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存在其间的矛盾斗争,塑造农村各式人物的形象,开创的文学“山药蛋派”,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学流派之一。 代表作品《小二黑结婚》《灵泉洞》《三里湾》《李有才板话》等。 1、钱是人民币,来自人民,再交到人民
朱光潜(1897年9月19日—1986年3月6日),字孟实,安徽省桐城(今安徽枞阳县麒麟镇岱鳌村朱家老屋)人,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朱光潜是北京大学一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 1、问心的道德胜于问理的道德,所以情感的生活胜于理智的生活。 ——朱光潜 2、我像离家的孤儿,回到了母亲的怀抱,恢
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 他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闽学代表人物,被后世尊称为朱子。他的
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 I. Barnard,1886年11月7日—1961年6月7日),系统组织理论创始人,现代管理理论之父。切斯特·巴纳德是西方现代管理理论中社会系统学派的创始人。他在人群组织这一复杂问题上的贡献和影响,可能比管理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任何人都更为重要。 巴纳德是个罕见的天才——他是一个管理理论家,同时又是一个成功的商业人士。美国《财富》杂志盛赞他为“可能是美国适合任何企业管
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出生于1943年,是一个美国计算机科学家,他最为人所熟知的是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创办人兼执行总监,他的兄弟John Negroponte是美国国家情报总监。 尼葛洛庞帝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连线》杂志的专栏作家,也是多媒体实验室的创办人,因为长期以来一直在倡导利用数字化技术促进社会生活的转型,被西方媒体推崇为电脑和传播科技领域最
西乡隆盛(1828年1月23日—1877年9月24日),日本江户时代末期(幕末)的萨摩藩武士、军人、政治家,他和木户孝允(桂小五郎),大久保利通并称“维新三杰”。通称吉之助,号南洲。 2004年电影《The Last Samurai》(译名《最后的武士》《末代武士》)中的森胜元以西乡隆盛为原型 。 芥川龙之介曾写一篇短篇小说。借西乡隆盛死时介错其头颅而不得其尸,乡人间流传其仍存活的故事,来说明史学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