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阳明:一切心法》读后感:真理在顺应本心,格去心里的坏念头而致良知
近年来阳明心学评价甚高,据罗辑思维的推荐买回该书,本欲寻求真理,却做了一次叶公好龙式的读者。 该书作者博览群书,引入多篇王阳明本人著作。还就当时的政治局势,意识形态,以及历史事实以客观的方式进行描述,但同时主观解读。 从此书只看到一个普通人,并未看到臆想中的圣贤。不过此书建议一看,从上帝视角去认识在一元价值观中,涉猎多种哲学体系,从挣扎到顺应本心,以主观意识对待客观现实的王阳明。 阳明心学讲到戒,
近年来阳明心学评价甚高,据罗辑思维的推荐买回该书,本欲寻求真理,却做了一次叶公好龙式的读者。 该书作者博览群书,引入多篇王阳明本人著作。还就当时的政治局势,意识形态,以及历史事实以客观的方式进行描述,但同时主观解读。 从此书只看到一个普通人,并未看到臆想中的圣贤。不过此书建议一看,从上帝视角去认识在一元价值观中,涉猎多种哲学体系,从挣扎到顺应本心,以主观意识对待客观现实的王阳明。 阳明心学讲到戒,
读完了高濑武次郎的《知行合一:王阳明详传》,花了我三个晚上的时间,没有想象中的那样让人耳目一新,也没看到日本学者研究王阳明的视角和深度有何独到之处,只是把王的一生简单梳理了一遍,其思想形成的脉络只做简略交代。 非常喜欢本书序言前的四张彩图,但看到序言是一个叫“余世存”的中国人写的,顿时对这本书的印象分大打折扣,就如一锅好汤掉进了一颗老鼠屎,不得已把序言部分剪掉了,只留下原书序。这是我的偏见。中译本
此书的名字出自一位日本军官对王阳明先哲的敬佩之语,当时是所有学习王阳明的必知名句。 看过西方哲学,再来看中国哲学,一边是对本质,对发展,对自然科学的追求,一边是对关系,对处事,对人与人之间争斗的剖析,自然科学才是发展的根本,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客观来说,这本书写得一般,无论文笔还是叙事的技巧都没什么值得特别称道的地方,或者说不如当年明月,当初看《明朝那些事儿》,在看到叙述王阳明的部分,真是心情激荡
怎么样的小说算是一本好的小说呢? 归根到底,我觉得只有三种:故事好,作者好,或故事和作者都好。 故事好,显然就是人物性格设置方面讨喜或情节回环曲折高潮迭起;作者好,则有所不同,一个看似很平淡很简单,两句话就能给总结了的故事,却能通过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而让人回味无穷,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了大半本书。 《神谕之夜》,乍一看这个题目,加上护封上带有误导性质的介绍,自然以为是神秘类型的小说,然后就乐颠颠地看起
《为什么要读简·奥斯汀》类似于一个简·奥斯汀俱乐部,如此多的学者、作家、电影人等作为衷心喜爱简·奥斯汀作品的读者,显然如果有机会,一定会邀请简·奥斯汀共赴晚宴,在文学偶像频繁描绘的日常场景中体会那个独一无二的简·奥斯汀世界,如英国作家普里斯特里说,假如你和奥斯丁交朋友,“她可以成为你一生的朋友”。 记得初读《傲慢与偏见》时,免不得要看看前面的译者序,印象深刻的是提到一些批评家说简·奥斯汀作品的题材
少年时候看过一遍《傲慢与偏见》,印象深的是开头那句妙语,每个有钱的单身汉,都会被人们视为自己某个女儿应得的一份财产(大意)。 这是在嘲笑班尼特太太,当她发现隔壁庄园搬来一位名叫宾格利的高富帅时,立即视为女儿们天大的福利。这次她倒不算痴心妄想,宾格利确实看中了她的女儿简,只是好事多磨,但在这多磨的过程中,她的二女儿伊丽莎白也捎带着嫁了个如意郎君达西。 年少时只当言情小说来看,跟着作者褒贬,最近把《傲
经常和闺蜜们聊天,都会聊到以后想要生男宝宝还是女宝宝。大家都会非常激动的说:“当然是想生女儿啦。女儿那么可爱。”我的答案也是女儿。 我曾经多次和妈妈外婆说:“要是我第一胎就生了个女儿,我就不生二胎了。”可是,每次外婆就会低声呵斥我:“当然不行啊。不管有钱没钱都要生多一个有伴,以后有什么事情都有个照应。”虽然外婆这么说也不是没有道理,但是如果生了一个女儿,我想要把自己全部的爱都给她。至于会不会再说,
这是一本很有名的书,近几年作者到处演讲,导致它更有名了。 事实上,我在看过这本书之前就引用过它“清单童年”的观点了,实在是因为作者的ted演讲影响太广了,从这个角度讲,演讲加上互联网,真的是放大你的影响力的,毕竟不会每个人都能静下心来看这么一本厚厚的书,但花几十分钟听一个人讲自己很认同的道理,还是容易很多的。 这本书讨论的话题很值得深思:过度养育,再加上作者本人斯坦福教务长的身份,叠加父母的身份,
读这本书的初衷是想了解并且投资平安,在读完全本之后内心却觉得十分复杂。 平安通过自身充裕的现金流来孵育各种科技企业,简直有点像中国的现代版伯克希尔哈撒韦,不过模式从收购变成了培养。从深圳智慧城市的落地,各种场景的大数据应用,金融科技、医疗等各方面的尝试可以看出平安做大的野心。 但就几个服务端的APP我自己试用下来感觉并不是太满意,包括平安好医生、车险和金融一账通等等,总是感觉用户体验比那些个民营企
一个星期之前,我给自己列了一张读书清单,一共20本书。其中三分之一和教育有关,《养育女孩》是我开始阅读清单的第一本书。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于这个话题我有很多的意愿去了解,在自己抚养一个女孩的过程中,哪一些问题是我没有得到解答的,有哪些情况是我曾经处理的正确的。 整体而言,本书传递的教育的价值观还是非常正确的,赋予孩子更多的尊重,不要强加家长的意愿至孩子的身上,减少过多的控制以及给予适当的原则规定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