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话史》读后感:全面性的介绍却让普通人望而却步

《中国神话史》读后感:全面性的介绍却让普通人望而却步

3年前 (2022-05-25) 浏览: 275 评论: 0

本书最深远的意义在于其全面性,本书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历史时间发展主线概述自古以来的神话。 作者列举了远古时期的传说故事、上古时期历代经、史、子、集四部书目中所记载的篇目,中古时期一些传说故事结集的专题文献,乃至是明清时代的神话小说,如《西游记》和《聊斋志异》中的神话情节;还有一些自古以来耳熟能详的传说,比如牛郎织女、董永沉香、白蛇传等等。 就全书分章而言,作者强调了两类常人很少关注的学术问题

《务虚笔记》读后感:自己不能治愈自己曾受的伤,任凭谁也不能治愈这伤

《务虚笔记》读后感:自己不能治愈自己曾受的伤,任凭谁也不能治愈这伤

3年前 (2022-05-25) 浏览: 368 评论: 0

《务虚笔记》是轮椅上的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 《务虚笔记》入选过改革开放四十年最具影响力小说。 看书的时候,经常会被书中的情景所迷惑,直到读完,才有所感悟。这样的一步半自传的小说,引发了很多的对于生命,关于爱情,关于未来,时间,空间等的思考,我就在想生命是什么,爱情又是什么,人活着的意义是怎样的,我想这些问题不是一天就能想明白的,真的是会贯穿一生!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模糊

《插队的故事》读后感:知青文学的异类,未有控诉和怨气的真

《插队的故事》读后感:知青文学的异类,未有控诉和怨气的真

3年前 (2022-05-25) 浏览: 570 评论: 0

史铁生的小说《插队的故事》,写的是史铁生在陕北插队的经历。那是一段贫穷而充满温情的岁月,让他念念不忘,笔触细腻而又深情,憨厚实在的陕北老乡,有自己的小心思小情怀的少男少女们,贫瘠的山山水水,黄蒿,黄狗,都跃然纸上,如在眼前。 作者说:我们这些插过队的人总好念叨那些插队的日子,不是因为别的,只是因为我们最好的年华是在插队中度过的…… 比起充满控诉和怨气的其它知青文学,本书是个异类。 因为是最好的年华

《摩天楼》读后感:摩天楼就是现实浓缩的世界

《摩天楼》读后感:摩天楼就是现实浓缩的世界

3年前 (2022-05-24) 浏览: 215 评论: 0

J.G.巴拉德,英国著名作家。 出生于上海租界,珍珠港事变后,被日军羁押在龙华集中营;1946年,他和父母返回英国。 巴拉德在剑桥修读医学两年,做过广告文员、搬运工和百科全书推销员,后参加英国皇家空军。巴拉德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参与科学杂志编辑,开始发表短篇小说,成为英国六十年代科幻小说新浪潮运动的代表作家,有“科幻小说之王”的美誉,被奉为“赛博朋克”(Cyberpunk)文学导师。他一生出版长篇小说

《第五个喷嚏》读后感:哈秋——孩子的视角,温柔的守护

《第五个喷嚏》读后感:哈秋——孩子的视角,温柔的守护

3年前 (2022-05-24) 浏览: 405 评论: 0

《第五个喷嚏》是著名作家须一瓜的中短篇小说集,收录作者亲自选定的十六篇小说。小说讲述普通小人物的生活故事。 读这本书就像是拿着一把手术刀,慢慢的剖析着不同的人性,守护我们的美好。 十六篇中短篇,感觉就是十六场手术。一刀刀的温柔的让我们看到另外一个世界的景色。细微的,放大的。 充满着生活气息、乡土风情。大都是以乡野为背景的故事。让我们走进了乡村生活。从细微的方面开始慢慢看向宏观。 大多是以孩子的视角

《半生为人》读后感:有多少人在生命中相哭相送?

《半生为人》读后感:有多少人在生命中相哭相送?

3年前 (2022-05-24) 浏览: 148 评论: 0

说起来《半生为人》里面的人物,都是父母年龄的老人了,可是吧……比如北岛,在我的印象里就永远是一个年轻人的形象——大概就是因为他还在人生的苦恼中写诗?因为他年轻时的诗,所以他青涩而愤怒的脸让人牢记,而因为他还在写诗,所以觉得他依然在真实而思索地活着,所以不会老去? 大概是这样吧。 《半生为人》里还有许多善良可爱的人,和他们可爱的青年时代。旧日的温和气息,贫穷但生活在云端的精神贵族们,最终零落天涯的诗

《刀锋》读后感:在剃刀边缘寻求自我救赎之路,内心坚强才能坚持

《刀锋》读后感:在剃刀边缘寻求自我救赎之路,内心坚强才能坚持

3年前 (2022-05-23) 浏览: 126 评论: 0

对比《月亮与六便士》,刀锋的人物故事线稍微多一点,读到最后有种没有读完的感觉,但毛姆很贴心,最后做了个回顾,这个似有似无的结局里的每个人都得到了自己所想要的结果,读完觉得有所感悟但也不晓得自己感悟到了什么。 《刀锋》和《月亮与六便士》一样采用第一人称的语气叙述,作者既是故事的参与者也是一位旁观者,本书讲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作为飞行员的美国青年拉里因战友为救自己而在战争中牺牲的缘故,在战后,既不像其

《五四运动史》读后感:破旧立新,思辨求变的五四运动史

《五四运动史》读后感:破旧立新,思辨求变的五四运动史

3年前 (2022-05-23) 浏览: 340 评论: 0

本书是研究五四运动、了解近代中国,难以逾越的一部经典著作,避免了宽泛的宏大叙述,而是着眼回归事件现场,考证每一个细节,苦心孤诣还原历史真实。本书研究“五四”而不仅仅停留在“五四”运动本身,作者还挖掘了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影响。 狭义地来定义五四运动,就是发生于1919年五月四日那天北京学生的示威运动。在作者看来,这样来看待五四运动不大合适,这次示威活动最好界定为“五四”事件。

《丁玲传》读后感:20世纪一位非常伟大的女性,被时代选中的人

《丁玲传》读后感:20世纪一位非常伟大的女性,被时代选中的人

3年前 (2022-05-23) 浏览: 304 评论: 0

丁玲是20世纪一位非常伟大的女性,她的文学作品留下的太少,因为她奉献给了党。她本可以留在南京、上海或是去香港台湾,但她主动的奔赴延安,主动的去深入基层。在动荡的几年中,有饱受磨难,何时能创作呢。丁玲留下的作品是时代结晶,她也是值得尊敬的文学作者。 从书写角度来看,两位作者对待丁玲的态度还是较为公平的,尤其是王增如曾是丁玲老年时期的秘书,能够做到不过分渲染主角形象,还是值得一看的。 从丁玲本身来谈,

《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读后感:另一种视角下晚清历史,一个王朝落幕

《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读后感:另一种视角下晚清历史,一个王朝落幕

3年前 (2022-05-22) 浏览: 280 评论: 0

在作者桑兵先生他看来,治史难,治近代史尤难,治史者不仅面临着浩如烟海的史料档案,还应该字斟句酌地揣摩史料之间的真伪含义,要有着穿越时光的敏锐眼光与数十年如一日的钻研积累。然而大多学者舍近求远,往往放弃对已有材料的深度理解,或是去追逐只言片语的零碎史料,或是去套用国外昙花一现的史观范式,这不过是畏难逃避的歧路。 桑兵先生的《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便是他数十年来对已有的相关史料进行透彻研读后,从宏观方面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