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发展政治经济学”一般原理批判纲要》作者是文一。
中国崛起无疑是人类历史上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最为壮观的全球性历史事件。
而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尤其是关于经济发展的制度经济学理论,却无力解释中国的崛起。
作者认为只有彻底重新阐释被制度经济学所误读的工业革命和西方崛起的历史,才能真正解释中国的增长奇迹,以及为什么中国义无反顾的崛起是不可阻挡的。
与此同时,中国从一个贫穷积弱的农业社会向工业超级大国的惊人转型所蕴含的“发展政治经济学”逻辑,不仅从一个侧面深刻揭示了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根本缺陷,而且也为非洲难以逃离的贫困陷阱、拉丁美洲失去的年华和不断滋生的债务危机、19世纪的大分流和欧洲的异军突起、以及貌似神秘的英国工业革命本身提供了新的更加深刻的注释。
古典、新古典都认为市场天然存在。但实际上,市场的创造是需要巨大成本的。这是古典、新古典经济学之所以缺乏解释力的原因,也是频频犯错的根源。
本书最大的贡献是补充了古典、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缺乏市场的理论。
书中其实是在强调市场的形成需要成本。但我不明白为何通篇强调制度经济学无用。新制度经济学已经引入了交易成本这个概念,并且认为市场形成需要巨大成本,土地私有化后大规模工业投入存在巨大的协调成本等等。
这个在哈耶克、科斯等老一辈经济学家可能没发现,但是张五常前年、去年出版的经济解释写得清楚。文一教授跟张五常的书要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不知道是不是受了前者启发。如果没有,那真是英雄所见略同了。但我觉得,如果真的需要形成好的理论体系,还需要进一步与传统结合,改造,补充。无法全盘推翻,全盘推翻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不容易做得到。
无论如何,本书为中国今天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理论。理论自信我们有了。剩下的是继续往前走,走向发达国家。
书中细节记不得了,但核心论点还记得。
第一,西方不是在其今天所有的制度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今天的这些制度是‘内生的’——也就是说,是发展的结果、是富起来之后才有的,而不是发展的条件。说白了,这帮野蛮人坑蒙拐骗、巧取豪夺发了财,发财之后才开始装善人、搞斯文;但千万别信了西方制度经济学的那套忽悠,以为他们发财时也是这样温文尔雅的。其实,在这上头还可以延伸一点,当西方今天遭遇到经济上的总是、其富裕社会的根基(技术和资本的垄断)面临中国的挑战时,它那套制度也开始成为问题了。
第二,经济发展必须按部就班地一步步走,不可能跳跃。从大一点的角度说,主要四个阶段:一是农业的现代化,从而能养活足够的非农劳动力;二是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化,实现农村工业化、原始工业化(proto-industrialization)。这正是英国经历过的,而中国也经历了。这个阶段的重要之处在于,它既培育了工业能力(人、物、财、商各方面),也创造了一个巨大的消费者群体。因为有了这后者,接下来才会出现在轻工业消费品方面巨大的国内市场,使得下一个阶段成为可能。
接下来第三个阶段消费产品的工业化、或者说轻工业化,就差不多是水到渠成了。大量的本土企业进入轻工业行业,以满足国内的市场需求。而这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增长又进一步提供了大量的城市、工业就业机会,并进一步提高大量人口的收入水平和消费需求。这是一个国家从低收国家跨入中等收入国家的关键。不少发展中国家都做到了这上步。林毅夫前一阵子开出的吉林药方也是这个思路,是有道理的。轻工业是一个普惠性的,是能让低端劳动力也广泛参与并受益的,是一个国家富裕起来的基础。而像印度这样,缺的就是这个。
第四个阶段则是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国家跨越所必需的,就是重工业化和高科技的工业化。这此行业主要不是直接生产消费产品,而是为轻工业的生产者提供生产工具的,其核心的领域有四个:能源、动力、材料和通信。这些行业的兴起必需依赖于轻工业的充分发展,从而产生轻工业生产者对这些商品的巨大需求。中国在这方面也是成功的(汽车算是唯一一个尚未成功的行业)。
此书的一个缺陷在于对从第三阶段往第四阶段的发展的过程、条件讨论的不够,给人的印象是好象完成第三阶段,自然而然地进入第四阶段。而实际上这道门槛是挡住了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的。
除特别注明外,本站所有文章均为书非借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来自http://www.shufeijie.net/845.html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