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之书》是由耶鲁大学医学院教授舍温.B.努兰毕生行医生涯的智慧与思考,他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将死亡在生物学与临床观点上的面貌真实地呈现出来。
自然界的生命,从只有短短数小时生命的蜉蝣,到长命百岁的人类,再到生命可以无数次循环的灯塔水母,每一个生命都会经历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生物学的观点认为,个体存在的意义在于繁衍后代、种族延续,一旦个体繁衍后代的目的达到了,个体的生存意义就不大了,这个时候,衰老个体的死亡反而能为年轻健康的个体节省出更多的资源用于繁衍后代。从这个角度来说,死亡有利于种族的延续,是不可避免的。
关于死亡的作品其实之前读过很多,像《最好的告别》、《当呼吸化为空气》等,不论是艺术形式上的呈现还是医学上更直观真实的展示,我们普通读者在一次次阅读关于死亡的作品其目的究竟是什么?强烈的求生欲及对死亡的恐惧与真面目所持的好奇心相加,或者仅仅是为了“不知死,焉知生”?
疾病导致的死亡过程在作者的笔下被详细而精准的描述着,你从未亲眼见过的身体内部构造决定着你的生死。阅读这样的内容所带来的压力和焦虑常常让我思考其意义所在,逃避并不会改变什么,但直接面对又能怎样呢?死亡的过程永恒存在,我的内心又不足够强大,所以并不是我认清它就不会恐惧。
这本书中还讲了许多关于疾病的术语。在19世纪末期,传染病曾夺去许多孩子的幼小生命,如果他罹患的是白喉,那恐怕是窒息而死;如果是猩红热,可能死于谵妄与高烧;如果是脑膜炎,那死前恐怕有癫痫发作与无法控制的头痛。这些传染病在现代已经得到控制,孩子们离死亡也会越来越远,但据我所知,在一些贫穷的地方,比如非洲,这些依旧在肆虐横行。
关于死亡,这几年讨论得最热火朝天的话题非安乐死莫属。医学的不断发展延长了人类的寿命,减缓了衰老的进程,却无法阻止死神的到来。从医生的角度,自然会尽一切可能之手段挽救患者的生命;从亲属的角度,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会竭尽所能延续亲人的生命。然而,如果延续生命的代价,是要终日躺着病床上,待在重症监护室,需要看护的帮助才能完成基本的吃喝拉撒,身体连接着各种叫不出名字的生命监控仪器,这样的生存,恐怕不是所有人所想要的吧?有尊严地活着,应该是每个人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怎样有尊严地离开,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将要面对的问题。
看完此书,我想说人生短暂,在重视生命的同时也不要害怕死亡。这是一个正常个体新陈代谢的过程,也是我们回顾一生最好的阶段。只希望我们可以感到此生圆满,船终于可以驶向港口。
除特别注明外,本站所有文章均为书非借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来自http://www.shufeijie.net/2466.html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