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前 (2022-06-15)  读书笔记 |   抢沙发  140 
文章评分 0 次,平均分 0.0

《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读后感:天生帝王相,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这是汉代乃至中国历史中波澜壮阔的一段,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也正是这段历史使得中华威名远播,恐怕汉族也得名于此吧。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样的气魄和胸襟开场,为大汉王朝奠定了底蕴!

汉武的故事看过不少,包括易老师的汉代风云人物里也有。果然这本并没有按传统把汉武的生平再次一一叙述,而是详解了当时的政治制度,分析了刘彻的用心良苦,评价了其中的是非功过与背后的历史意义,让我们从现世的角度重新认识了这位天之骄子。

十六岁登基,二十一岁置五经博士(尊儒,变秦政为汉政),二十二岁亲政,二十三岁推行察举(考察选举,选拔官员的一种方式,举贤,变贵族为官僚),二十四岁始征匈奴(变夷狄为华夏),三十岁用推恩法削弱王国势力(变分权为集权),三十三岁任命公孙弘为丞相,卫青为大将军,并为博士设弟子,三十七岁,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卫青霍去病兵至漠北,并以大将军和骠骑将军身份出任大司马,此时帝业基础已奠定。四十六岁灭南越和西南夷,四十七岁实行平推法和均输法,在泰山行封禅大典。四十八岁降滇王,四十九岁降朝鲜,五十一岁分天下为十三州部。

步伐如此坚定,是因为目标明确——天下一统,中央集权,皇权至上。只要能实现这一目的,他是不在意手段的。这就是他的政治天赋和帝王直觉。

所以他建太学,兴儒术,开言路,荐人才,却又留心俗务,重用酷吏,奖励军功。他的组织路线和干部政策是不拘一格的,因为他并不独尊儒术,只独尊自己。

罢黜百家,是因为统一的帝国需要统一的思想。天下大乱,皆因思想自由,言论不一。独尊儒术,始因为儒家是维护君主制度的,提倡王道、仁政、礼制、德治,是人民易接受,有利政权稳固的。独尊儒术的方法,就是垄断仕途。然而尽管帝国承诺要按儒家思想来治国,在事实上,行王道还是行霸道,却由不得儒生。大臣汲黯就当着刘彻和百官的面直言“陛下内心世界充满欲望,又何必装模作样讲什么仁义呢”。

刘彻假尊儒的表现之一就是重用酷吏(执法严苛的官吏),代表人物是司法官张汤。以及其它文吏。文吏是相对文官而言的。文官,不但有满腹经纶,还要有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至少要有政治主张,是政治家或政治工作者。文吏,则是技术官僚,重专业技术能力,包括财会(桑弘羊)、法律(张汤)、公文写作,都是法家式的功利主义者。

集权的重要一步是削番。王国和郡县不能并立。然高祖建国时为笼络人心,不得不封王封地。吕后死后,非刘姓王已被全部消除。景帝时七王之乱后,诸侯王的势力进一步削弱。刘彻实施主父偃的政策,施推恩法,加找茬治罪巧取豪夺,诸侯王被一削再削。

在经济政策方面,主要倚靠桑弘羊,不断在铸钱、炼铁、煮盐等产业上实施政府垄断,出台均输法(政府平价收购各地特产,卖到异地)、平准法(政府掌握和控制全国物资低买高卖)。

刘彻还开创了一国两府,在原有的三公九卿之外,设置了大司马一职,大司马表面上是兼职的秘书长,实际上逐步变成了一个决策机构。三公九卿都有自己的相府,是外朝之臣,大司马则设在皇宫,是中朝之臣,且首任大司马卫青霍去病都是外戚,从而为武帝分掉了原有大臣们的一部分权力。

所有的这些政策手段,后世几乎都是褒贬不一。禁锢思想,限制自由,从来不是人性的做法(虽然在天朝也从来就没断过);垄断商业,与民争利,何尝不是一种变相的苛捐杂税;穷兵黩武,追打流寇,是建立在多少生命与金钱上的;外戚干政,制衡朝臣,为后世的灭亡留下了隐患。

然而,站在当时的角度,难道还有更好的选择吗?最佳治国之道,从来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除特别注明外,本站所有文章均为书非借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来自http://www.shufeijie.net/1445.html

关于

发表评论

表情 格式

暂无评论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