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 (2022-06-06)  读书笔记 |   抢沙发  217 
文章评分 0 次,平均分 0.0

《易中天中华史:铁血蒙元》读后感:对历史学小白来说的精彩

看完终于对蒙元有点大致的概念和思路了。

成吉思汗之后,子孙们互相之间就不买帐了,各自打各自的地盘。孙子忽必烈虽然一度是名义上的总的蒙古帝国大汗,但等于是自封的,实际上对元之外的领地并没有控制力。

蒙古帝国版图最辉煌的时期,基本分为四个汗国,本质上都是独立的。忽必烈从小就有接受汉文化的教育,最早被上一任大汗(他哥哥)分配到的任务就是打金。所以崖山前后,大中华板块的政权也都是稳定延续的。

成吉思汗时期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耶律楚材。他本是契丹王族。金人灭辽之后,他们全家在金廷做官。金中都沦陷,他又作为战败国官员被成吉思汗留用。奉行以儒治国,博才多学,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多有建树。

征伐时,每夺下一城,都要劝上不要屠城,自己第一时间搜集城内药材、图书。会为无辜百姓被杀而流泪。当时许多蒙古将领出于无知,主张将农民杀光,田地改为牧场。耶律楚材却告诉他们,让占领区恢复生产,然后向农民和商人征税,比自己放牧合算得多。是为一代名臣。

高丽的立国之道:高丽以作其殖民地的代价避免了蒙古人的踏足,成为了蒙古帝国征战的终点之一。其统治者认为,既然反正要求人,那么受制于家奴又何如臣服于强者?

“朱熹的《四书集注》被认定为科举考试的必读教材和出题蓝本。此事的直接影响,是明清两代都只考程朱理学代表的儒家经义,理学也终于成为统治阶级的思想。程朱理学原本是有独立性和批判性的。理学家们也坚持道统的崇高地位,并以“致君行道”为己任。但是随着他们与元政权的妥协,这些优点都不复存在。到明清两代,理学更是堕落为专制主义的帮凶。

元代文人画的共同特点,是极其注重文学趣味、书法趣味和笔墨趣味。诗词和书法构成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与红色的印章相映成趣。形似是不重要的,色彩和光影也可以没有,视角更不必在意。因为线的飞沉勾勒就是造型,墨的枯湿浓淡就是色彩,点的疏密纵横就是视角,皴的披麻斧劈就是光影,水与墨就这样构成画家笔下的大千世界。

这个世界单纯而丰富。无论赵孟頫之书法用笔,黄公望之水墨设色,王蒙之郁然深秀,吴镇之气象苍茫,都无不于极简的笔墨中蕴含极深的意味。至于倪瓒的山水,更是天真幽淡,肃杀寂寞,有一种若隐若现说不出来的哀愁。

元代文人画表现出来的,正是在野士大夫的主观情绪。所谓“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云云,无非是以“写胸中之逸气”来排遣胸中之郁闷。”

总的来说,《易中天中华史铁血蒙元》对历史学小白来说挺合适的。没什么艰涩的内容,视野也挺广,关键还易读。

 

除特别注明外,本站所有文章均为书非借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来自http://www.shufeijie.net/1211.html

关于

发表评论

表情 格式

暂无评论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